就在大家被开元盛世的热闹景象迷得眼花缭乱时,一场危机静悄悄地来了。唐玄宗惊讶地发现,国家的钱袋子一年比一年瘪十大权威安全配资平台,连日常的开销都快付不起了。
这简直太让人惊讶了,哪个最繁华的朝代竟然会穷到这个地步?莫非是因为唐玄宗太爱玩乐,把钱都花光了吗?
唐玄宗脸色一沉:别胡闹了,现在才开元九年呢,那时候我还是个一心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好皇帝。
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说白了,就是因为逃跑的人家太多了。
逃户啊,就是那些没户口到处跑的人。这么多没户口的,朝廷就收不上税、派不上劳役和兵役了,结果财政就出现了大问题。
成了流民,那房子、土地这些家当就都得被收走,大唐的老百姓这是招谁惹谁了?
展开剩余89%你别瞎想了,人家能卖的东西早就没了,现在就剩几张吃饭的嘴和几个要饭的碗了。官府要是想征税,那也得先让他们有饭吃才行啊。
这么好的时代咋会有这种事呢?您可别不相信,其实从唐高宗那时候起,就有人逃跑离开家乡,到了唐玄宗开元中期,这事就变成了个大麻烦,说到底,都是因为土地不够用闹的。
唐朝刚建立时,人口很少,好多土地都荒着。唐朝政府就利用这些空置的土地,采取公有制,也就是把土地分给大伙儿的政策,这样一来,社会生产力就很快恢复并发展起来了。
人口猛涨后,土地不够用了,原来的按人头分地的法子行不通了。没办法,土地只能从大家共有变成私人所有,买卖也被允许了。这样一来,很多人就开始抢地,还有好多人没了地只能到处流浪。那些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,还跟官府勾结,偷偷把抢来的地藏起来。
能收税和派劳役的人变少了,这让官府的财源一点点没了,所以他们只能把税和劳役的负担加到剩下还能征收的人头上,这样一来,情况就越来越糟了。
有历史资料说,有些地方逃跑的人家占了一半,真是让人大吃一惊。
逃户都是怎么活下去的呢?有些人挺机灵,他们会跑到偏远没人的地方,找个荒山野岭开垦块地,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。还有些人呢,就给那些大户人家当雇农,好歹能混口饭吃。
还有些人成了流浪者,到处乞讨为生。这些人处境最糟糕,因为他们总是到处走,很容易被带偏,一不小心就可能闹出大事来。
说白了,社会发展一快,土地就不够用了,所以在开元盛世那会儿出现土地供应紧张的情况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办,简直就是个解不开的疙瘩。
唐玄宗正犯难呢,这时有个八品的小官监察御史宇文融给他上了个折子,说是要“清查逃跑的百姓,好加收些税”,这人就是宇文融。
宇文融并非首个提出此建议之人,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。在他之前,没人能给出完整的方案,但宇文融仅仅用了十二天,就整出了一套详细的执行计划。
唐玄宗高兴极了,马上下令提拔宇文融为从六品的兵部员外郎,让他以“括地使”的名义来负责这件事。
宇文融显示出了很强的管理能力,他挑了二十九个人当“劝农判官”,派到各个州县去负责工作,主要抓五个方面:
第二种方法是找出那些被偷偷藏起来的土地,惩罚那些违法占地的人,这样税收就会多起来,土地兼并的问题也能减轻些。第三种是找回逃跑的农户,给他们重新上户口,分田地,好让农业生产恢复起来。第四种是改革税收制度,对那些新回来的逃户,六年里不用服劳役,税收也减轻。第五种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,有关的事情不用经过中书省,直接找宇文融处理,事后告诉中书省一声就行,免得被其他力量捣乱或拖延。这一连串的办法实施后,短短三年,唐朝多了快一百万交税的人,差不多是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。同时,国家的钱袋子也鼓了十分之一。
宇文融对开元盛世的创建和维持功劳很大,可他却被一些势力猛烈地打击报复了。
阳翟尉武皇甫憬、左拾遗文杨相如、陈括,还有户部侍郎文杨玚等人,一个个站出来指责宇文融。他们说,有些地方的官员为了立功,硬是把本来就在那儿住的人说成是逃户,这样一来,“居人”的利益可就大大受损了,真是得不偿失。他们还讲,逃户这事儿,从古至今都有,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去整治。
再加上宇文融和宰相张说之间有私人矛盾,所以他提出的议案大多都被打了回来。
宇文融不甘示弱,他联合御史中丞崔隐甫、李林甫等人,多次上书告发张说。唐玄宗对两人都做了处罚,张说因此丢了宰相之位,宇文融也被贬到魏州当刺史,后来又转去做了河北道的宣抚使。
这两年里,他又干了一件大事情,那就是疏通了黄河以前的九条河道,还开垦出新田地来种水稻。尽管史书上没有细说这件事他做得有多成功,但从宇文融的一个儿子因为父亲的功劳而当上官这一点来看,他的这个成就肯定不小。
开元十七年,唐玄宗力排众议,让宇文融担任了黄门侍郎,还给了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,和裴光庭一同成为宰相。
宇文融精神抖擞,他上台说了几句心里话:“如果让我在这个位置上干上几个月,希望能让国家太平无事。”
可是,话音还没消散多久呢,也就一百天的光景,宇文融就被抓进牢里,接着又被贬去做了汝州刺史。
唐玄宗对宇文融失势后感到挺懊恼,因为新换的宰相团队简直就是“吃白饭”的高手。他生气地对裴光庭说:“你们老是在我耳边说宇文融的坏话,我听信了你们,把他赶出了朝廷。现在国家财政困难,你们怎么都拿不出解决办法呢?”
裴光庭虽然没话可说,但行动迅速,他亲自上阵,拉拢了一帮人,又一次猛烈地弹劾宇文融。宇文融远在他乡,根本没法反击,又被降职为昭州地平乐尉,接着又被流放到岩州(就是现在的贵港市南木梓镇),最后半路上就去世了。
真是让人心里难受,这位靠自己一人之力把大唐的财政困难给解决了的大英雄,在史书上竟然被说成是靠拍马屁得宠的人,还说他通过搜刮户口来讨好上司,是追求利益让国家陷入危险境地的罪魁祸首。
宇文融到底是个啥样的人,咱们要怎么公正地评判他呢?
首先,宇文融在经济改革上可是立了大功,这一点没法否认,史书上对他的那些差评实在太过分了。
在历史上,那些想“搞点好事”的大臣其实分两种。一种就像和珅那样,他们搞的其实是“自己的好处”,帮皇帝填满腰包,却让老百姓吃亏。唐玄宗时候的王鉷,也是这一类人。
还有像管仲和张居正这样的人,他们推崇的是“国家的好处”和“百姓的好处”,让整个社会都受益,而不是只为了自己捞好处。
很明显,宇文融通过整理户籍和田地、改革税收,主要让大唐帝国变得更加强盛,也让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得到了好处。当然,唐玄宗可能也捞到了一些油水,但那并不是最主要的。在执行过程中,难免有些人会弄虚作假,这种事很难完全避免,我们也不能太吹毛求疵。
要是说宇文融真得罪了什么人,那就是那些大量抢占土地的贵族大户了。因为他们偷偷占有的田地都被宇文融给揭露了出来,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不管真相如何,就是死命地诽谤、告发宇文融的原因。
其实,说裴耀卿和宇文融是一路人,真是太冤枉他了。裴耀卿最大的功劳是改进了漕运,让关中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,而且他也没得罪啥利益集团。他还省下了三十万缗的运费,上交给中书省,结果竟被人说成是“巴结上司”,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嘛。
这种站在道德高峰,随便给别人乱扣帽子的历史看法真是让人反感!就像那个裴光庭,他当宰相的时候啥也没干好,但对付宇文融倒是挺上心。
另外,宇文融被卷进了朝廷大臣们的小团体争斗里,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,两边都有不是的地方。
宇文融和张说之间的派系争斗确实把朝廷搅得一团糟,他们俩都使出了浑身解数,玩尽了各种手段,真是狼狈不堪。
张说凭借着手中的权力,老是欺负宇文融,宇文融上交的奏疏,他看都不看就直接驳回。
宇文融多次碰壁后火了,他决定反击。他联合了同样被张说欺负的崔隐甫,还有自己的心腹李林甫,到处找张说的坏话和错事,最后一鼓作气把张说给告倒了。
唐玄宗看在过去交情的份上,只是免去了张说的宰相职位。宇文融却还不满足,一个劲儿地往死里整张说。这么做惹毛了唐玄宗,结果宇文融被贬到了魏州。
做了宰相之后,宇文融有点飘飘然,不把唐玄宗的提醒当回事,每天家里都宾客盈门,他说话毫无顾忌,做事粗鲁傲慢,这让大家心里都很不舒服。
之后,宇文融怕信安王李祎,就是吴王李恪的孙子、李世民的曾孙,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,就让手下的人去告发李祎。可没想到,李祎找来了玉真公主和高力士帮忙,反而让宇文融吃了亏,最后宇文融的宰相职位都被撤了。
自古以来,朝廷里的争斗就一直不断,宇文融呢,他确实做得有点过分了。这里面既有被人逼迫的原因,也和他那容易冲动的性格脱不了干系。
但是,那些有成就的人,哪个没有独特的个性呢?哪个不是既有点坏又有点好呢?对宇文融,我们还是得多担待点。
在这事儿上,我觉得唐玄宗真该挨批。身为皇上,本该平衡好各方力量,可他呢,一边想用宇文融,一边又不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,这样的皇帝,要来何用?
既然因为压力选了裴光庭,那就别埋怨没人帮你搞定财政难题了,自己看着办吧,真丢人!
另外,宇文融因为贪污受贿,所以受到了应有的惩罚,这完全是自作自受。
宇文融遭到流放,原因是被人揪出了两个大问题。一来是他的儿子收了贿赂,把他也给牵扯进去了;二来是他在汴州当官时,贪污了好多好多的船运费。
一个人要是地位高了,盯着他的人就多了,稍不注意就可能跌个大跟头,宇文融以前那些不好的行为,最终害得他自己陷入了困境。
到了广州后,宇文融累得不行了,腿都迈不动了,就想在广州养养病。可广州的都督耿仁忠一点面子也不给,直接说道:“你是朝廷追捕的重犯十大权威安全配资平台,留在这里只会给我带来麻烦,对你也不好,还是赶紧继续赶路吧。”
发布于:陕西省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